
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三团团部驻地旧址和湘赣苏区南岸列宁室旧址位于攸县峦山镇南岸村南冲组。该房由当地村民陈寿康建于1930年。坐西北朝东南,青砖、夯土和木结构,两层楼阁式民居。面阔五间,左侧还有一尽间。风火山墙,硬山顶,青瓦盖面,底墙及墙基为三合土夯筑,面积214.74平方米。
1932年5月,为了粉碎国民党二十八军刘建绪部和攸县、茶陵、安仁各保安团对湘赣根据地西翼的反革命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三团奉命来到峦山南岸,团部设在村民陈寿康家中。部队以连、排为单位在漕泊、峦山、柏市和银坑一带驻扎。自三团来到峦山,至1934年10月红六军团西征,两年多的时间内,三团先后参加数十次保卫苏区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牺牲。其中三打官田的战斗故事,至今为攸县人民传颂。
三团来到峦山后,为了组织干部战士学习马列主义,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32年6月初,特将团部驻地房屋坐身左侧尽间辟为“列宁室”。
“列宁室”面积为34.7平方米。顶棚设光斗(天窗),前呈小晒楼,八角形厅门,门额上方横书“列宁室”三字。室内外墙壁上书有湘东赤卫军指挥部书写的“只有武装暴劲,才能彻底肃清反动派”、“力争青年特殊利益的完全实现”、“革命之花,群众救星”、“共同努力奋斗,实现共产主义”、“除土地豪劣绅”等十余幅革命口号和标语,尤为醒目的是两侧墙壁上条屏式草体直书的初译版《国际歌》歌词和《少年先锋队之歌》歌词,至今清晰可辨。这些歌词和标语口号是当时革命者的精神粮食和支柱,是苏区人民革命的有力武器,为苏区的巩固和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至今,大部分革命标语口号保存完好。
1970年,峦山乡办点干部易滕芳发现列宁室旧址。1975年至1985年,先后由峦山镇政府和县文化局向住户征收了“列宁室”和红军住房五间,办理了房屋产权证。1982年5月,由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2008年,由当地政府和县文化局向住户征收了列宁室右侧整栋建筑,同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攸县文物管理局斥资数十万元,完成旧址修复。2019年元月22日,国务院公布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湘赣独立第一师军史:1930年10月,在毛泽东同志创建湘赣苏区的指示下,中共湘东特委把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醺陵、攸县、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湘东独立第1师,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兼师委书记,马赤任师参谋长,王震任师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团,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之一。其中三团由茶陵游击第二纵队、宜(春)萍(乡)游击队、醴陵、攸县游击队编成,团长谭家述,王震兼政治委员。
1932年2月,独立第一师政委谭思聪牺牲,王震继任。1932年3月14日,根据中央指示,湘赣省委以独立一师和三师为基础组成了红八军。李天柱兼代军长,王震任代政治委员。独立第一师改编为第22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同年10月,蔡会文调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兼政委,并兼红八军政委,萧克任军长。
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8月12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在湖南省桂东县改编为红6军团。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8月2日,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突围,按照中央命令,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人的率领下,告别了父老乡亲,撤出湘赣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征。此后,这支部队先后隶属于红二方面军、八路军第120师359旅、中原军区第2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2军及南疆军区。
湘赣独立第一师三团自创建伊始,有王震、谭思聪、谭家述、李达、曾毅之、刘转连、刘先胜等曾在三团担任直接职务。其中谭思聪、曾毅之等人先后牺牲,王震、李达、谭家述、刘转连、刘先胜等人于1955年分别被授予上将或中将军衔。
(列宁室旧址)
责编:皮宇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2022-3-26成长ABC】高楼小学:红色文化浸润 爱驻最美村小
【2022-2-26成长ABC】以爱筑校 护航成长
【2022-01-08成长ABC】株洲市最美村小之丫江桥仙石小学:用心育人 用情润心
【2021-12-11成长ABC】国培育精英 携手促提升
【2021-11-13成长ABC】攸县话,你会说吗?
【2021-10-30成长ABC】“芙蓉学校”花开攸州 乡村教育再添新军
【2021-10-16成长ABC】风雨中的向阳花
【2021-10-02成长ABC】不惧挫折 坚毅前行
下载APP
分享到